“新”工种颠覆常人想象:采矿归来,他为何一尘不染?——上观新闻

2018-04-14 次浏览

人们对矿工的印象,不是“黑脸”就是“白发”。33岁的钱伟民已经在矿山工作十年,却一点儿也不像矿工,每每采矿归来,天蓝色的工作服竟没有一丝灰尘,模样儿也干干净净。工作场所更令人“惊奇”:这郁郁葱葱的大公园,怎么会是矿山!

钱伟民是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的一员,这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中唯一一座砂石骨料矿,它竟和上海紧密关联。这家隶属上海建工的企业,20年来曾为世博会中国馆、国家会展中心、上海中心大厦等无数重大工程提供最基础的原材料——砂石。被誉为重大工程“骨骼”的砂石,生产链能到底有多“干净”?

降尘创下多个“第一” 

春季,正是沙尘易发的季节。在固有印象中,石矿区更是“晴天一片灰,雨天一路泥,远观像大雾,近看满身土”。但新开元石矿却看不见“狼烟四起”。秘诀就在于矿山里时不时传来的轻微沉闷“嗵、嗵”声。

这些有节奏的响声来自石矿爆破现场,蕴含不少新技术。爆破是石料开采的头道工序,传统方法会对环境造成不少污染:警戒线一拉,炸药一放,紧接着就是乱石飞溅、尘埃漫天。在钱伟民的记忆里,一天工作下来,安全帽外的头发都是白花花的,工作服必须每天换洗。“乌烟瘴气”让周边居民怨声载道。

保护生态,必须降尘除尘,这座矿山通过技术研发创下多个“第一”。爆破方式有了新转变,从凭经验变成拼智能化。每次爆破前,电脑会根据爆区和地址情况进行3D模拟设计,形成最佳爆破方案。结合中深孔毫秒微差起爆等技术,炸药量能减少4.8%,产生的粉尘随之减少。“这项技术在露天矿爆破领域达到了国内领先、国际一流水平,并推广应用到全国其它露天矿山。”该公司总经理姚绍武介绍。

采矿过程同样“双管齐下”。采用自上而下、大平台台阶式开采技术,大大减少采矿产生的粉尘。在钻孔过程中,6台集装箱大小的先进吸尘装置在不断运转,短短半小时,一台机器就“吸进”一个书包大小的粉尘堆。

除了采矿,砂石在破碎、装载、筛分、冲洗和运输环节产生的粉尘量并不少。经过技术研发,砂石加工的后五道工序、近两公里运输链条,全部实现封闭管理,安装的喷淋和吸尘系统全程不停歇运转,大大减少石块破碎时产生的粉尘和噪音污染。现如今,钱伟民在矿区走上一圈,鞋子都沾不上泥。

降尘“降”出高附加值产品 

降尘“降”出了高附加值产品,这是姚绍武意料之外的。

上海工程建设对砂石的要求极高。砂石要一下被泵送到五、六百米的超高层建筑,要符合混凝土高强度下的流动性标准,必须棱角少、洁净度高。“抓起一把石子在衬衫上擦不能留下灰尘。”姚绍武如此形容,因为这项“严苛”标准,砂石必须经过充分的洗刷。问题随之而来:冲下来的废料淤泥怎么办?洗刷越充分,产生的淤泥就越多,如果下暴雨,存储淤泥的沉淀池很有可能溢出来,污染环境。

为解决这一难题,新开元石矿研发出固液分离系统,将泥、砂、水实时分离回收,系统投入运行后,水的循环利用率达95%,还节省400多亩的沉淀池占地。矿山开采产生的每吨污水中含有3%的“废渣”,通过固液分离技术设备,分离并回收污水中的细砂和微细泥,细砂可以代替黄砂,微细泥将其压成泥饼,用于制造加气混凝土、多孔砖、陶瓷花盆以及水泥料的粘土质原料。本是花钱的环保工程却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。

   传统行业长出新“枝芽” 

经过多年发展,技术创新开始实现对传统企业的“反哺”。钱伟民在工作之余,会带着家人在矿山里的手工坊制作紫砂泥制品。这矜贵的紫砂泥原料就是自家单位用废料淤泥精加工而得。“随着全国矿山进入整体转型升级期,一味消耗矿山资源的发展路径不可持续。”在姚绍武看来,石矿废料的高附加值、高技术含量加工将成为传统矿企的转型之路。

要有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,传统行业必须要注入新鲜血液。26岁的曾启瑞就是其中一员,这名中国矿业大学硕士毕业的高材生,一毕业就来到新开元石矿工作。自从新开元石矿通过技术创新转型为国家级绿色矿山,一跃而成业内标杆,来这里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。






上一篇: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彭齐鸣一行莅临指导

下一篇: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张金根一行来矿调研